首頁>檢索頁>當前

廣西凌云:“教育+”模式助力振興鄉(xiāng)村

發(fā)布時間:2022-12-28 作者:周仕敏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

廣西凌云縣伶站瑤族鄉(xiāng)浩坤村地處大石山區(qū)深處。過去由于環(huán)境原因,村民生活艱苦,教育非常落后,直至恢復高考30年后的2007年,村里才“破天荒”地走出第一個大學生。

近年來,在廣西壯族自治區(qū)黨委組織部聯系幫扶下,浩坤村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昔日“窮山窩”終于飛出成群“金鳳凰”,全村至今已走出70多名大學生。他們走出大山,走進高等學府,又不斷走向祖國的廣闊大地,在各個崗位上為社會發(fā)展和家鄉(xiāng)建設貢獻力量。

浩坤村的發(fā)展讓人驚嘆、讓人欣慰,過去的窮山村已蝶變成今日的“新桃源”,獲得“全國鄉(xiāng)村旅游重點村”“中國少數民族特色村寨”等稱號,為鄉(xiāng)村振興打下堅實基礎。

在廣西,像浩坤村這樣“逆襲”的村寨還有很多。

近年來,凌云縣駐村工作隊聚焦教育扶智,點亮學子夢想、改變家長觀念、激發(fā)教師活力,走出了一條以教育振興鄉(xiāng)村的“新路子”,在2022年全區(q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與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第三方評估中,凌云縣群眾評價滿意度排在全區(qū)第一。

“第一書記進校園”點亮鄉(xiāng)村學子的心燈

“引領學生知鄉(xiāng)情、行正道、揚新風?!绷柙瓶h民族初級中學安穩(wěn)辦主任鄧世文說:“開展‘第一書記進校園’活動,有助于引導青少年一代從小立志強本領,樹立堅定的理想信念,讓紅色基因薪火相傳。作為教師,要立足本職,把紅色文化根植于心,更好地弘揚和傳承紅色文化,鼓舞精神,砥礪奮進?!?/p>

這是凌云縣開展“第一書記進校園”活動的一個縮影。

2021年9月,以“立志強本領,振興我家鄉(xiāng)”為主題的凌云縣“第一書記進校園”活動啟動儀式在凌云縣民族中學舉行?;顒又校?5名學生與駐村第一書記形成結對幫扶關系。參加活動后,民族中學初三年級瑤族女孩鄧月就萌發(fā)了向第一書記看齊的想法,回到家中,她忍不住跟父親說:“第一書記太優(yōu)秀了,我長大了要當第一書記!”“要當第一書記”一句簡單的話語,卻如一??释蛏仙L的種子,落入孩子們的心靈沃土。

凌云縣駐村工作隊共有77名第一書記,其中有15名畢業(yè)于重點大學,60名本科及以上學歷,他們學歷高、能力強、有干勁,是全縣鄉(xiāng)村振興的主力軍。

為充分發(fā)揮第一書記優(yōu)勢,凌云縣創(chuàng)新開展“第一書記進校園”活動,由縣教育局牽頭,邀請第一書記在全縣60多所中小學校宣講黨的二十大精神、分享求學經歷,引導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厚植家國情懷,在實踐活動中磨煉意志、追求真知、開闊視野、受到教育、增長才干,為推動全縣教育發(fā)展積極貢獻第一書記智慧和力量。

截至目前,全縣共開展“第一書記進校園”活動113場次,參與學生達11000人次?!暗谝粫涍M校園”以“紅馬甲”帶領“紅領巾”,創(chuàng)建了“立志強本領,振興我家鄉(xiāng)”鄉(xiāng)村振興教育先行新模式。

“第一書記夜話”轉變山區(qū)群眾教育觀念

山區(qū)群眾常年奔波于生計,接觸信息資源有限,導致他們對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

教育扶智從轉變教育觀念開始,“紅馬甲”們利用晚上群眾空閑時間進屯入戶,開展“第一書記夜話”活動,與群眾面對面,心貼心,傾聽他們的急難愁盼,暢聊村屯的發(fā)展路子,探討孩子的學習教育,在深入交談交流中努力讓群眾明白讀書改變命運的道理。

針對在活動中發(fā)現的少數民族村屯群眾眼界不寬、教育觀念落后的問題,駐村工作隊組織家長和孩子們到廣西民族大學開展“親子攜手起航 共圓成長夢想”游學活動。

“南寧比我想象中還要大還要美,我以后還想來,我想好好讀書,將來要考廣西民族大學?!鄙忱铿幾遴l(xiāng)弄谷村瑤族女童韋美雙這樣告訴家長。

韋美雙的父親韋永堂表示:“這次第一書記帶我們來南寧,我希望韋美雙以后能夠考上大學,成為我們家的第一個大學生?!?022年10月,隴槐村“第一書記夜話”活動邀請中國廣核集團的凌云籍員工陸富安,為父老鄉(xiāng)親講述當年在第一書記引導下就讀中國廣核集團在凌云縣創(chuàng)辦的“少數民族白鷺班”,從大山走進大學,畢業(yè)后進入中國廣核集團工作,成為中國三代核電“華龍一號”機組技術員的勵志故事。

目前,全縣共開展“第一書記夜話”活動384場次,參與群眾5600人次,解決了群眾急難愁盼問題880項,以最接地氣的方式走進群眾的心里,在潛移默化中改變“讀書無用”的守舊觀念,營造崇文重教的氛圍。

攜手“大學生支教行”激活鄉(xiāng)村教師隊伍一池春水

2022年7月,圓滿完成支教任務的4名百色學院第二批大學生志愿支教服務隊員揮淚告別受援學校的師生們,載著師生們不舍的歌聲返回百色學院。

在凌云縣伶站瑤族鄉(xiāng)浩坤村弄新小學,孩子們從來沒有正兒八經地上過音樂課,校長韋華義說,今年百色學院廖霄萍、程邐兩位大學生支教隊員的到來,為大山里的孩子們打開了一扇窗,校園里充滿了歌聲和歡笑聲,變得更加生機盎然。

針對凌云縣鄉(xiāng)村缺乏體育、美術、音樂等科目教師的實際情況,駐村工作隊聯系百色學院專門派出體育學院、美術與設計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的畢業(yè)生組成大學生志愿支教服務隊,改進受援學校的教育教學,加強校園文化建設,提升了鄉(xiāng)村學校孩子們的精神文化生活質量。

駐村以來,凌云縣駐村工作隊積極爭取高校資源,與中國人民公安大學、華南師范大學、百色學院、北京立德未來助學公益基金會等高校和慈善組織建立長期合作關系,開展大學生志愿支教活動,為凌云縣鄉(xiāng)村中小學引入語文、數學、英語、體育等專業(yè)的優(yōu)秀年輕支教老師,大大緩解了鄉(xiāng)村中小學師資壓力。

在下甲鎮(zhèn)彩架村中心小學,支教老師利用彩架村原有的紅八軍紅色資源優(yōu)勢,發(fā)揮專業(yè)特長,把紅色文化基因融入音樂與舞蹈的教學,帶領學生傳唱紅色歌謠、編排紅色舞蹈,加強了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進一步引導學生傳承紅色文化。

近年來,凌云縣共引進大學生支教教師109人,涵蓋8個學科,支教服務隊充實了鄉(xiāng)村教師隊伍力量,促進了鄉(xiāng)村教育學科均衡發(fā)展,為革命老區(qū)、邊疆民族地區(qū)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和鄉(xiāng)村振興有效銜接提供了生動案例。(中國教育報-中國教育新聞網 記者 周仕敏)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