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語文學習:經歷如何變成經驗

發(fā)布時間:2024-03-22 作者:陸志平 來源:中國教育報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22年版)》提出,“語文課程應引導學生熱愛國家通用語言文字,在真實的語言運用情境中,通過積極的語言實踐,積累語言經驗,體會語言文字的特點和運用規(guī)律,培養(yǎng)語言文字運用能力”。這和積累客觀的語言材料不一樣,突出的是學生個體的語言經驗。積累經驗的過程就是學習的過程、語文實踐的過程,如果這個過程是積極的、有思考的、建構的、應用性的,那么在這樣的語文實踐過程中,就能形成豐富的良好的語言經驗。反之,如果這個過程是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那么即使積累了大量的語言材料,也不一定能形成很好的個體語言經驗。即使有經驗,也只是那種“粗糙的經驗”。因為“知識是一件關于弄明白事物的事情,而不是有關于掌握原來已有的確切事物的事情”(杜威)。學語文,不能死讀書、讀死書,要積累語言材料,更要積累經驗。

積累個體語言經驗,需要在語文實踐的過程中,在積累語言材料的過程中,逐步認識理解語言材料,體會語言材料的內涵、材料之間的聯(lián)系、材料與自然和生活之間的聯(lián)系,體味其中所蘊含的語言文字運用規(guī)律、規(guī)則,進而形成語言文字運用的能力。當然,這個過程和結果很復雜,不容易說清楚,有時候就是說不太清楚的自覺不自覺的一種感覺,一種熔鑄了過程、材料、模型、結構、規(guī)律、規(guī)則、能力等諸多元素的經驗。所以,我們要重視這種積累、感悟、梳理、探究的經歷和過程,在這個過程中積累語言經驗。

在哲學家看來,實踐是人與自然發(fā)生互動的方式。語文實踐的過程就是在真實的生活情境中學習語言文字運用的過程。比如識字,認識這個字的音形義及其關聯(lián),也就認識了這個字與生活中事物的聯(lián)系。識字有了一定的量,再讓學生自己梳理梳理、歸歸類,又會增進對字與字之間的構造、意義之間關聯(lián)的認識和理解;再讓學生聯(lián)系生活組詞、說話、閱讀、寫作,在生活中運用起來,那么,在這樣的過程中,學生不但積累了幾個字,而且積累了文化,積累了語言經驗。比如學習成語,在生活中、在閱讀表達的過程中、在運用成語的過程中學習成語,對成語的感悟和理解就會與死記硬背得來的不一樣,對成語的文化內涵、語言結構、當代語言生活中的價值也會有一定的感悟和認識。比如閱讀鑒賞優(yōu)秀詩文,把作家作品與學生、與生活聯(lián)系起來,學生閱讀的過程就不只是學習理解詩文里的文字、畫面、場景、意象、人物、事情、作者的情感,而是聯(lián)系自己的生活經驗和語言經驗認識理解作品、認識世界的過程。學習作家觀察、體驗與表達世界的經驗,豐富提升自己的閱讀經驗,這樣的經歷都是積極的語文實踐,都是有利于形成經驗的實踐。

這樣得來的語言經驗具有完整性,不再是“粗糙的”“紛亂的”,大致也可以說得上是杜威所說的“一個經驗”。這樣的語言經驗的形成,是一個不斷積累建構的過程。實踐形成經驗,在經驗的基礎上進行新的實踐,建構、更新、發(fā)展、豐富原有的經驗。如此不斷循環(huán)往復,語言經驗不斷提升、不斷豐富,同時,思維能力、審美經驗、文化意識與文化理解能力等語文素養(yǎng)也不斷發(fā)展提升。豐富的良好的語言經驗必然帶來良好的語感、美感,這是一種近乎“無意識”的語言直覺、審美直覺,我們期待的文思泉涌、出口成章,大多與此有關。

我們歷來重視學生豐富的語文實踐經歷、豐厚的語文材料積累,我們還應該重視語文學習過程中的語文經驗的積累,讓經歷成為經驗。

(作者系教育部中小學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修訂組核心成員,研究員、特級教師)

《中國教育報》2024年03月22日第5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