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創(chuàng)新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路徑

發(fā)布時間:2023-01-12 作者:宋少俊 李軍凱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高等教育》

[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工作中起著主導和核心作用。如何創(chuàng)新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路徑,以達到思想政治教育通過改造受教育者的主觀世界來改造客觀世界的根本目的,是當前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研究的問題。

[關鍵詞]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關系高?!芭囵B(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如何面向社會主義建設需求和國家社會發(fā)展需求,針對高層次知識分子的特點,開展符合教育發(fā)展規(guī)律、實用且富有成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全體高等教育參與者必須面對和解決的問題。在博士研究生教育中,相較于專業(y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是容易被弱化的一環(huán)。因此,提升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和針對性顯得更為迫切和重要。

高校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博士研究生處于高校人才培養(yǎng)體系的最高層級,代表著人才培養(yǎng)的最高質量和水平,同時博士研究生是科研創(chuàng)新的中堅力量,直接影響著國家的科技實力和發(fā)展前途。因此,對于高校博士研究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顯得尤為重要。當前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具有較為顯著的特點,也存在一些問題,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主體特征突出。首先是年齡偏大。據統(tǒng)計,我國博士畢業(yè)生的平均年齡為33.17歲,平均在讀時間為3.54年,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年齡基本接近或超過30歲,已經進入思想認知相對成熟穩(wěn)定的階段。其次是知識儲備豐富。博士研究生接受了相當長時間的知識教育,知識儲備相對豐富。再次是具有豐富的社會經驗。對北京、天津、河北三地部分高校博士研究生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具有工作經歷或一年以上外出訪學、交流經歷的研究生占樣本數量的70.59%,可見博士研究生對于社會現狀有親身體驗和了解,認知程度遠遠高于普通大學生?;谝陨咸卣?,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體現出更加明顯的主體性。

教育渠道單一。高校開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包括四種:課堂教學、課外教育、網絡宣傳、社會實踐。這四個主要渠道構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體系,成為“三全育人”的主要抓手。研究生特別是博士研究生較普通本??茖W生在學習方式、學習內容、在校時間、生活方式等方面存在極大差異,在課外教育和社會實踐方面存在著明顯缺失。

教育形式、內容注重實效性。當前,我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基本上是本科階段思想政治教育的延展。本科思想政治教育是作為公共基礎課進行設置的,這與博士研究生培養(yǎng)注重專業(yè)化、高端化和精細化,注重原始創(chuàng)新和深入研究的特征有所不同。此外,在思想政治教育內容上,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忽視了道德品質教育、心理教育等方面的內容,特別是缺乏與專業(yè)的聯(lián)系,這不僅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權威性。

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和路徑創(chuàng)新

解決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這些問題,可以從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建構的原則、理念創(chuàng)新、路徑創(chuàng)新幾個方面來構建更加完善的體系框架。

1.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建構的原則

建立思想政治教育框架,需要明確基本原則,即主體性原則、交往原則和社會原則。

主體性原則要求充分重視參與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使受教育者建立正向的思想認識并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質,這一結果完全是由受教育者自主確立的,也就是說主體性發(fā)揮作用,進行自我改造并最終實現共識的過程。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框架建構中,首先要確保主體特別是受教育者的主體性具有平等且充分的發(fā)揮空間。

交往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過程和內容的重要基準。交往是主體間性的具體行為表現,在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想實現他者共識這一目標,就必須通過交往的手段,而不是單向輸入的方法。交往包括對各主體需求的認同和滿足,要注意減少交往內容和過程的“私人化”和“無效化”,避免產生“曲解的交往”,導致主體間理解障礙的產生。

社會原則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性原則。思想政治教育以人的意識形態(tài)和個體的品德培養(yǎng)為目的。無論是意識形態(tài)的形成,還是個體的品德培養(yǎng),都離不開現實生活。主體間性理論的生成也是以客觀世界為基礎的,因此在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時,不能脫離現實社會。

2.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創(chuàng)新

基于以上原則,高校在開展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育人理念。

首先,要堅持“以人為本”?!耙匀藶楸尽本褪且l(fā)揮思想政治教育活動中各主體的自主性、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特別是要發(fā)揮受教育者的主體性。無論是教育活動的設計、教育內容的選擇、教育手段的制定,都要突出“以人為本”,要深入分析博士研究生的個體特征,根據受教育者的實際需求來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動。

其次,要堅持“育人為綱”。在面向博士研究生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遵循研究的規(guī)律,堅持育人為主、教授為輔,盡量減少知識理論的直接灌輸,要引導博士研究生在自我思考、自我學習中實現自我改造,從被動接納變?yōu)橹鲃游?,從而減少理解障礙,提升教育實效。

再次,要堅持“實踐為主”。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社會實踐為綱,強調社會場景。要創(chuàng)造條件讓受教育者真正進入、主動融入到社會發(fā)展的主要場景中,在認識、了解、改造客觀世界的過程中去完善自我意識和自我認識,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

3.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創(chuàng)新

在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的指引下,我們需要進一步創(chuàng)新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路徑,提升教育的實際效果。

要把社會實踐提到更加重要的地位上來,將其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在教育內容設計上,既要充分考慮社會場景,又要與專業(yè)相結合;在教育過程中,既要發(fā)揮學生的主動性,又要加強對學生的正確引導;在時間安排上,既要充分利用假期時間開展集中實踐,又要在日常的科研教學工作中保持滴灌式滲透。

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日常科學研究工作密切結合。博士研究生在校期間主要在開展科學研究工作,因此對科學技術的關注占據了博士研究生的主要注意力。因此,要堅持思想政治教育與專業(yè)教育相結合,建設好課程思政體系,確保思想政治教育在教學研究主陣地上不缺位。

要著力推進博士研究生自我教育。博士研究生具有相對豐富的知識積累和社會經驗,因此在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自我教育是最為直接有效的方法。要引導博士研究生通過調查、交流、自我評價等方式,提升自我認知。在推動自我教育的過程中,要做好個體自我教育和群體自我教育兩個方面的設計,通過個體與群體的相互影響、 相互教育,最終實現教育目的。

高校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chuàng)新實踐

基于對高校博士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深入思考,在京津冀協(xié)同發(fā)展的背景下,河北大學會同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等高校創(chuàng)新聯(lián)動,以新機制引導高層次人才深入基層、了解社會、服務社會,開展具有鮮明特色的“百名博士河北行”活動,探索新形勢下三地高校協(xié)作育人新方式,構建三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新平臺,活動開展至今,參與學校達到7所,覆蓋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活動涉及人員均為高素質人才,其中90%為各領域專家和博士研究生,其余為碩士研究生,覆蓋專業(yè)達二十多個?;顒有纬伤牟拷?0萬字的調研報告,并集結形成《新時期河北省縣域經濟社會發(fā)展研究》一書。

1.以社會實踐為平臺,突出社會原則

“百名博士河北行”活動于2015年10月啟動,將河北省基層現實作為主要活動場景,充分考慮到社會發(fā)展的各個層面,在主題設計上囊括基層黨組織建設、精準扶貧、基層教育、縣域經濟發(fā)展、美麗鄉(xiāng)村建設、人才隊伍建設、主導產業(yè)轉型升級等各個方面,將社會發(fā)展的實際全面展示在博士研究生面前。參與活動的博士研究生一方面親自觀察社會發(fā)展變化,另一方面結合自己的專業(yè)知識和能力去思考如何解決實際問題,改造客觀世界,努力做到把論文寫在田地上、把成果寫在車間里,親身感受基層縣域經濟發(fā)展的活力。

2.研究生自我設計執(zhí)行,突出主體性原則

活動堅持主體性原則,發(fā)揮博士研究生的專業(yè)特長,讓研究生去策劃、組織并安排執(zhí)行,組織者只是作為單純的服務者出現,將教育者的身份隱形化,幫助受教育者完成自我教育的全過程。

從社會調查的前期資料采集以及問卷設計、調研對象選取、數據信息采集,到調研總結起草、匯報反饋,所有環(huán)節(jié)都由活動參與者親自完成。在活動中,每一名參與者都需要完成大量的具體工作,且這些工作很大程度上與其專業(yè)背景密切相關,這樣更容易激發(fā)受教育者主動學習、主動思考的意識,以達成更深層次、更為廣泛的共識?;顒硬粌H完善了受教育者的主觀認知,也提升了受教育者改造客觀世界的能力和水平。

3.強化群體自我教育,突出交往原則

在活動中,組織者刻意強化了團隊作用,充分發(fā)揮群體自我教育在整個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的作用,同時組織者也參與到團隊中,對受教育者自我教育進行一定的影響和引導。

在活動組織中,組織者將全體參與者分為不同的小組。小組劃分考慮了專業(yè)背景、學校來源、年齡結構等多方面因素,以期能夠形成多元化的人員構成,激發(fā)團隊的創(chuàng)新活力。同時每天安排固定的時間進行小組討論,提供群體自我教育的平臺和路徑。此外,活動最后會安排調研成果反饋匯報會,一方面分享調研成果,另一方面在無形中形成了團隊競爭關系,提升團隊的凝聚力和戰(zhàn)斗力。在團隊中,受教育者與教育者及其他受教育者充分交往,在思想的碰撞中形成意見的共識。

【作者單位:宋少俊,河北大學;李軍凱,北京市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中心、北京市科學技術研究院】

原載2022年第1期《中國高等教育》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