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完善管理讓博士后群體安心學術

發(fā)布時間:2022-03-02 作者:孔德淇 來源:中國教育報

作為新一代“青椒”群體的重要代表,博士后群體的競爭日益加劇。在聘期“非升即走”壓力之下,博士后變成了“博士候”——博士畢業(yè)后往往需要經歷一個類似“練習生”的等候期,在激烈的競爭中殺出重圍,獲得一份長聘教職。

在大學排名中,論文產出及學術影響力是非常重要的指標,論文產出的主要評價標準是數量。由于事業(yè)單位改革,公立高校的教師編制不斷被壓縮,有限的“終身教職”限制了高校教師的論文產量。不少大學傾向于提供短期工作崗位,紛紛推行聘用制和聘期制改革。屬于流動崗位性質的博士后制度,恰好讓高校找到一條擴大教師規(guī)模、增加發(fā)文數量、提高學校排名的“三贏”捷徑。

對于博士后管理,國內高校普遍采用“非升即走”制,即在聘期內晉升為副教授或達到高標準成果產出要求才能獲得長聘。聘期考核通過及留任與否,主要以科研成果為標尺,發(fā)表高影響因子的核心期刊論文、申報國家級課題等都是硬杠杠。但盲目用一把尺子度量科研工作,一定程度上抹殺了學術研究的差異性,滯緩了博士后的自主探索。

讓博士后制度回歸本來面目,應厘清角色定位。博士后制度是讓青年學者在規(guī)定期限內從事科學研究工作,為未來儲備優(yōu)質師資和研究力量,最終指向的是打造一批在國內外學術領域有影響力的青年領軍人物。高校不妨將考核的歸考核,科研的歸科研,給博士后多一些提高學術素養(yǎng)的空間和時間,讓其把更多精力放在專業(yè)問題的思考上,放在謀求學科難題的破局之道上,充分保證學術產出的專注力和自由度。

而且,并非所有的博士后都能同時勝任教學、科研、社會服務的工作,評價指標也不應是單一的,而應有多個維度。不同高??筛鶕陨淼氖姑蜅l件,以及博士后的個人意愿及發(fā)展?jié)摿?,完善博士后分類制度,將其個性化分為教學型、科研型和復合型三種類型,制定不同的培養(yǎng)計劃和考核標準。對于科研型博士后,考評時可著重衡量其學術水平、科研成果;對于教學型博士后,應把評價權交給學生,讓潛心培養(yǎng)學生行為也能得到認可;對于復合型博士后,可綜合考慮其科研和教學成果。

“非升即走”的初衷,是通過末位淘汰優(yōu)化人才隊伍,提高教職人員的積極性、主動性,這本無可非議。但專注于發(fā)表論文、取得項目的要求,實則與高校追求“科研GDP”互為因果、如出一轍,是將評價壓力轉嫁給博士后。近年來,國家層面已充分認識到問題所在,聚焦頂層設計、源頭糾偏,接連出臺了多部破“五唯”新政。積極推動科研院所真正實現管理思想的轉向,亟待進一步破除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tài),從管理體制上擺脫知識量產、校際攀比的不良風氣,摒棄給科研定指標、給學者定任務的攤派思維,真正樹立以學術價值作基準、以成果質量定等級、以成果應用論英雄的導向。

與此同時,科研院所作為遴選招聘主體,應切實擔負起人力資源的管理職責,通過與博士后簽訂聘用合同,編入教師隊伍動態(tài)管理,打通其進入教職的通道,不斷完善博士后的制度保障,讓其在增長科研經驗的同時,免除職業(yè)發(fā)展的后顧之憂。有了良好的學術生態(tài)、良性的培養(yǎng)環(huán)境、長期的實踐積累,真正優(yōu)秀的人才自然會脫穎而出,真正卓越的學術成果自然會大量涌現。

跨越和消除“學術臨時工”的身份落差,博士后也需深化角色認知,理性評估自我,根據自身條件和能力合理定位,制定適合的職業(yè)發(fā)展目標和規(guī)劃,以樂觀、上進的心態(tài)完成既定任務,在教學、科研、服務領域尋求平衡,在面對未來時可以做到腳下從容、心中有數。

(作者系媒體評論員)

《中國教育報》2022年03月02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