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更好發(fā)揮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

發(fā)布時間:2022-12-13 作者:賀志燕 來源:中國教育報

第37個國際志愿者日期間,我國各地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志愿服務活動,青年志愿者們用實際行動向全社會弘揚了志愿者精神。全國志愿服務信息系統(tǒng)顯示,截至2022年12月5日,實名志愿者總人數(shù)達2.30億。青少年思想活躍,更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他們在志愿者隊伍中的占比遠高于其他群體。事實表明,志愿服務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特別是高校育人的重要途徑。

立足新時代新征程,更好發(fā)揮高校志愿服務的育人功能,關鍵是提質增效。提質增效的理論邏輯,在于志愿服務育人的獨特優(yōu)勢。育人的根本在于立德,志愿服務作為最廣泛的道德實踐之一,是立德樹人的重要載體和有效途徑,優(yōu)勢十分明顯。以大學生為例,他們的生活空間主要在校園,社會經驗相對缺乏。志愿服務將大學生與社會連接起來,使他們在實踐中長知識、增才干,做到知行合一。這種育人方式源于生活、來自社會,具有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的教育效果,有助于厚植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懷,培養(yǎng)感恩、親社會和無私奉獻等優(yōu)秀品質。

學生在參與志愿服務中,可以深入了解國情和社會現(xiàn)實,能充分運用自己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服務過程中遇到的實際難題,從而促進自身的全面發(fā)展。自愿是志愿服務的重要特點,學生自愿參與志愿服務的過程,也是一個深刻的自我教育過程。特別是隨著志愿服務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轉型,對知識和技術的要求越來越高。大學生作為掌握科學文化知識較多的青年群體,他們對新知識新技術掌握快,善于將其應用到志愿服務領域。這種對新知識新技術的學習、掌握、應用,對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和團隊協(xié)作能力很有幫助。更為重要的是,大學生志愿服務具有引領示范和帶動效應,一定程度上可以說是全社會形成志愿服務新風尚的風向標。

志愿服務育人的成效有目共睹。近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頒布的有關教育的文件中,往往把志愿服務作為一種育人方式予以強調。教育部專門就深入推進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印發(fā)文件,有力推動了學校志愿服務的發(fā)展。近年來,學生志愿者隊伍日益壯大,志愿服務的范圍越來越廣,育人效果更加凸顯。但也要看到,學生志愿服務仍存在一些不足和短板,如教育培訓缺乏連續(xù)性、專業(yè)化水平參差不齊、有影響力的服務項目不足、應急志愿服務能力不強等。解決好這些問題,迫切需要志愿服務育人提質增效。

志愿服務涉及面廣、環(huán)節(jié)多,要突出重點、抓住關鍵。強化教育培訓是志愿服務育人提質增效的前提和基礎。隨著志愿服務領域的擴展、志愿者隊伍的壯大和志愿服務項目的推進,志愿服務不斷走向專業(yè)化。因此,要著力夯實志愿者培訓的師資力量,加強培訓基地建設,從開展志愿服務需要的專業(yè)技能素養(yǎng)和志愿服務基礎培訓兩個方面入手,強化開展常態(tài)化志愿服務培訓,逐步提高志愿者專業(yè)服務水平。

完善工作體制,是志愿服務育人提質增效的重要條件。隨著學生志愿服務的發(fā)展,志愿服務組織作為凝聚志愿者資源的載體,逐漸替代零星散發(fā)的志愿服務,成為組織志愿服務開展的有效方式。高校學生志愿服務組織方式包括學校組織開展、學生自行開展兩類,但學校組織開展是最主要的方式。學校應結合實際,有計劃、有步驟地組織學生參加志愿服務,尤其要重點扶持志愿服務類學生社團建設。對于志愿服務項目的開展,要從志愿者招募、定崗服務、風險防控、認定記錄等方面入手,切實做好相關指導工作。

制度問題是根本性的問題,要結合學校實際,建立和完善學生志愿服務的培訓、招募、保障和褒獎等方面的具體制度,落實以服務時間和服務質量為主要內容的星級認定制度,激勵更多學生參與志愿服務,實現(xiàn)服務他人、奉獻社會、提升自我的有機統(tǒng)一。

(作者系渤海大學副教授)

《中國教育報》2022年12月13日第2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