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檢索頁>當前

地理:借力仿真???實現(xiàn)進階復習

發(fā)布時間:2023-03-10 作者:劉玉岳 楊夏 唐泰清 來源:中國教育報

■備戰(zhàn)“三?!?nbsp;迎接高考·學科指導

新高考聚焦核心素養(yǎng),關注關鍵能力,試題情境從日常生活、生產實踐、科學研究中廣泛選材,呈現(xiàn)的地理問題大多是結構不良的真實問題,重在考查學生高階思維能力,要求學生能夠學以致用,不僅能解題,還能解決實際問題。

高三復習的最后階段,學生將面臨模擬考試,如何利用好模擬考試,實現(xiàn)高效復習?

真實模擬,提升學生思維結構水平

二輪復習、三輪復習不是對一輪復習的重復,每一次模擬考與上一次相比,預期目標也不盡相同。地理課程標準中對學業(yè)質量水平和核心素養(yǎng)水平進行了明確劃分,不同水平間是相互聯(lián)系、逐漸遞進的。地理課程標準中明確提出建議,要開展思維結構評價,高考中也通過構建描述性的評分標準,準確評價學生的作答情況。教師應通過模擬考試對學生進行思維結構評價,以準確掌握學生思維結構水平。首先要確定模擬考試目標,明確不同階段的模擬考試及考試試題應達成的思維結構水平,然后根據(jù)可觀察的學習成果結構確定分級作答表現(xiàn),制定能夠反映思維結構的評分標準,最后根據(jù)考試數(shù)據(jù)進一步分析學生當年的學業(yè)質量水平,找準學生的優(yōu)勢及不足。以2022年湖南卷18題第一問題為例,該題要求學生指出山脊和山谷土壤表層有機碳密度的差異并分析原因。在原因分析過程中,部分學生套用教學中常見的分析土壤有機質含量的模板,從有機質的來源、分解、淋溶、人為影響等方面分析,不顧材料中自然保護區(qū)、臺風等信息,以致無法準確作答,進而失分。這樣答題,說明學生能夠達到多點結構層次,但是由于在設定的情境中無法串聯(lián)要素關系,沒有達到關聯(lián)結構層次。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此類問題,要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點間的邏輯架構聯(lián)系,串聯(lián)相關知識,從而提高思維結構水平,提高地理學科能力。

以模擬考試為周期,確定二輪復習的重點

教師應在前期模擬考試的基礎上,摸清學生的學業(yè)質量水平,以模擬考試為周期,開展二輪專題復習,在復習過程中需要重點做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合理設計專題,突破難點痛點。二輪復習不是一輪的重復,要根據(jù)學生的學情,精選專題。一方面,可以基于學科大概念的單元教學理念進行專題設計,例如“降水”這樣的專題。通過這類專題完善學生的知識結構,改變學生僅掌握碎片化知識的困境,突破難點。另一方面,可依據(jù)“解決問題”的思路進行專題設計。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摸清學生的生活經驗、生活環(huán)境,厘清學生熟悉的、欠缺的、正確的、錯誤的經驗,設計與生活、生產、學術相關的主題,在復習過程中調用知識進行邏輯推理和分析,以解決實際問題,突破痛點。

二是提供真實情境,落實核心素養(yǎng)。二輪復習主題確定后,內容的串聯(lián)不能脫離真實情境,不能為了教授知識而進行教學,應“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使教學有趣;聯(lián)系生活實際,使教學有用”。情境中的信息是非常復雜的,如何提取出有效信息,找準核心地理問題是關鍵。確定核心地理問題后,根據(jù)核心問題將情境的內容與形式進行整合,引導學生發(fā)現(xiàn)其中的地理問題,鼓勵學生思考解決問題的方法,引導學生進行實踐探索,在探索過程中落實核心素養(yǎng)。

三是圍繞問題教學,提高學科能力。二輪復習可以圍繞問題來架構學習內容,“注重問題探究,使教學有力;滲透學科思想,使教學有魂”?!皢栴}”能激發(fā)思考和探究,揭示更多的問題,“問題”可以打開思維,激發(fā)知識聯(lián)系和遷移。在解決真實地理問題的過程中,提高學生地理知識獲取能力、地理實踐操作能力和地理思維認知能力,實現(xiàn)思維進階提升。

四是強調學生主體,提升復習質量。二輪復習的主角是學生,教師要“關注主體發(fā)展,使教學有效”。一輪復習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已完成地理知識框架的建構,二輪復習要讓學生的主體作用充分發(fā)揮出來,讓學生能夠在自愿和主動的情況下探究地理問題,例如學生講題、疑難問題辨析、學生命題等。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找準學生的問題所在,并引導學生主動思考、總結自己的優(yōu)勢和不足。

(作者分別系長沙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正高級教師、湖南師范大學附屬中學高三備課組長、長沙市第一中學地理教研組長)

《中國教育報》2023年03月10日第8版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fā)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