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調查研究不僅體現(xiàn)為一種工作方法,而且體現(xiàn)為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過程。黨員干部要端正態(tài)度、改進作風、掌握方法、善用語言,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牢把握這次主題教育“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圍繞《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十二個方面的內容,做到五個“必須堅持”,做好深入扎實的調查研究工作。
在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專門強調,“要深入調查研究”,“要把理論學習、調查研究、推動發(fā)展、檢視整改等貫通起來,有機融合、一體推進”。深入調查研究,是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的有力之舉,是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是弘揚黨的優(yōu)良作風的題中之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調查研究的重要性,并率先垂范、身體力行,成為調查研究的行家里手。廣大黨員干部要將習近平總書記作為標桿,自覺學習調查研究的態(tài)度、作風、方法、語言,把調查研究這個傳家寶用好,把調查研究的基本功修煉好。
調查研究的態(tài)度
調查研究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在黨的百年歷史中,調查研究不僅體現(xiàn)為一種工作方法,而且體現(xiàn)為黨密切聯(lián)系群眾的過程。調查研究工作成效如何,首先取決于以什么樣的態(tài)度去開展調查研究。
堅持調研開局、調研開路。黨員干部要始終堅持不調研不決策、先調研再決策,堅持通過調研掌握情況、熟悉工作、作出決策、檢驗成效。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3年,走遍了全縣25個鄉(xiāng)鎮(zhèn)、221個村,帶動全縣調查研究如火如荼地開展;剛到寧德工作不久,習近平同志即利用1個月時間跑遍閩東9個縣,形成了《擺脫貧困》的開篇之作《弱鳥如何先飛——閩東九縣調查隨感》;在福州工作期間,他以調查研究開路,深入思考發(fā)展問題,通過萬人答卷、千人調研、百人論證,制定出臺了《福州市20年經濟社會發(fā)展戰(zhàn)略設想》(簡稱“3820”戰(zhàn)略工程),為福州跨世紀發(fā)展奠定了堅實基礎;到浙江任職后,他兩個多月就走遍全省11個地級市,一年時間走遍全省90個縣(市、區(qū)),長期堅持至少每周安排一次調研。擔任總書記以來,他的足跡更是遍布大江南北。對于黨員干部來說,調查研究多了,基層跑遍、跑深、跑透了,情況熟悉了,認識深刻了,工作也就好開展了,決策也就不難了。
堅持虛心求教,主動做群眾的學生和朋友。習近平同志為了解決梁家河當?shù)厝剂喜蛔愕膯栴},曾不遠千里前往四川省考察和學習沼氣技術,回來后克服重重困難,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口沼氣池;在正定,他經常騎著自行車下基層調研,有時候遇到沙灘還得扛著自行車走。他說:“雖然辛苦一點,但確實摸清了情況,同基層干部和老百姓拉近了距離、增進了感情。”只有不恥下問,甘當小學生,成為農民和群眾的朋友,才能查實情、知民意。調查研究要有眼睛向下的決心和虛心求教的精神,邁開步子、走出院子,深入農村、社區(qū)、企業(yè)、醫(yī)院、學校等基層單位,了解群眾在想什么、盼什么,最需要黨委、政府干什么。
調查研究的作風
作風是黨風、政風的反映。工作作風上的問題絕對不是小事,如果不堅決糾正不良風氣,任其發(fā)展下去,就會像一堵無形的墻把我們黨和人民群眾隔開,我們黨就會失去根基、失去血脈、失去力量。黨員干部作風不扎實,就會出現(xiàn)作秀式調研、盆景式調研、蜻蜓點水式調研的現(xiàn)象;作風扎實,才能聽到真話、看到真相、取得真經、解決真題。
“身”到“心”到,用心用情。“身”入基層,是搞好調查研究的基礎,只有親力親為、親臨一線,通過面對面的交流,才能了解群眾的需求愿望、創(chuàng)造精神和實踐經驗。雖然現(xiàn)代交通和通信手段越來越發(fā)達,獲取信息的渠道越來越多,但現(xiàn)場“七嘴八舌式”討論的真實鮮活無可取代。“心”入基層,是搞好調查研究的關鍵。黨員干部要帶著感情、帶著責任、帶著使命深入一線,了解基層干部群眾所想所急所盼。“身”“心”并重,才能掌握第一手資料,聽取第一線聲音,為正確的決策提供科學的基礎。
求真務實,真抓實干。習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時,寫過四副春聯(lián),橫批都是“求真務實”,其中有兩副都提到了調查研究,“求客觀實際之真,務執(zhí)政為民之實”“深化理論武裝求真諦,深入調查研究重實際”。堅持求真務實,就是不能帶著調子去調研,在調研過程中既要看“門面”和“窗口”,也要看“后院”和“角落”,要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報喜又報憂,堅決反對調研中的形式主義和官僚主義。
調查研究的方法
調查研究是一門致力于求真的學問,一種見諸實踐的科學,也是一項講求方法的藝術。方法得當,能提升調查研究的水平和效果,找到正確解決問題的對策,發(fā)現(xiàn)隱藏于社會現(xiàn)象中的規(guī)律;方法不當,將事倍功半,難以發(fā)現(xiàn)真問題,也難以提出解決問題的思路。
靈活使用調查研究方法。中國共產黨成立百年來,創(chuàng)造發(fā)展了許多行之有效的社會調查研究方法。這些方法,既有傳統(tǒng)的典型調查法、文獻調查法、蹲點式調查法、座談法,也有隨著信息技術發(fā)展而出現(xiàn)的問卷調查、統(tǒng)計調查、抽樣調查、專家調查、網絡調查等現(xiàn)代科學方法。習近平同志在正定工作期間去過塔元莊村調研,他直接到村莊田間地頭查看莊稼長勢,查看土質情況,這是實地研究法;在福州,為了制定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他在《福州晚報》登載調查問卷,吸引上萬人填寫問卷,這是問卷調查法;在寧德,他赴古田縣調研時借閱《古田縣志》,從縣志中了解古田縣的歷史變遷,通過對不同版本縣志的閱讀,對該縣政治、經濟、文化、社會風俗變遷作全面的了解,這是文獻法。各種調查研究方法都有自身的特點。在實際工作中,黨員干部要熟練運用這些方法,才能達到調查研究的目的。靈活使用這些調查研究方法的前提,是諳熟各種調查研究方法的優(yōu)缺點,根據(jù)調查研究對象的特點、調查研究的內容、調查研究的目的來選擇合適的組合,不能只使用一種方法,避免陷于“狹隘的經驗論”。
把調查與研究相結合。調查研究包括調查與研究兩個環(huán)節(jié)。衡量調查研究搞得好不好,不是看調查的時長有多久、規(guī)模有多大,也不是看調研報告寫得是否漂亮,關鍵是看調研有沒有取得實效,有沒有真正解決問題。有的人調查多、研究少,論述情況多、分析少,這是事倍功半的調查研究。調查結束后,只有經過一番認真的交換、比較、反復的工作,才能找出問題、找準原因、找到對策。在寧德,習近平同志在廣泛深入調查的基礎上,指出了閩東貧困的重要原因在于思想上的貧困,并有針對性地提出了“滴水穿石”和“弱鳥先飛”等發(fā)展思想,為寧德發(fā)展提振精氣神、指出發(fā)展之路。他還總結了調查研究的規(guī)律,提出了調查研究的“深、實、細、準、效”五字訣。黨員干部要將其落實到調查研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努力在求深、求實、求細、求準、求效上下功夫。
調查研究的語言
語言的背后是感情、是思想、是知識、是素質。有一些干部“與新社會群體說話,說不上去;與困難群體說話,說不下去;與青年學生說話,說不進去;與老同志說話,給頂了回去”,這應該引起重視。不會說話是表象,本質還是嚴重疏離群眾,或是目中無人,對群眾缺乏感情;或是身無才干,做工作缺乏底蘊;或是手腳不凈、形象不好,在人前缺乏正氣。
要講大白話、大實話。習近平總書記在調查研究中,很接地氣,一掃人們反感的官話、套話、假話,經常使用一些最質樸、最簡單的大白話、大實話,讓群眾和基層干部聽得懂、記得住,一下子就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抓住了基層群眾的心。他所講的“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xiāng)”“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當官就不要發(fā)財,發(fā)財就不要當官”等,簡單易懂、含義深刻,讓普通老百姓和基層干部都記得住、用得上。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fā)言權,更沒有決策權。”做好調查研究,黨員干部要端正態(tài)度、改進作風、掌握方法、善用語言,牢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牢牢把握這次主題教育“學思想、強黨性、重實踐、建新功”的總要求,圍繞《關于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的工作方案》中十二個方面的內容,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堅持實事求是、堅持問題導向、堅持攻堅克難、堅持系統(tǒng)觀念,扎扎實實搞調研,使調查研究的過程成為把握事物本質、提升履職本領、深化群眾感情的過程。
(作者系贛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本文系教育部2022年度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研究專項“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采訪實錄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的運用研究”[22JDSZK051]成果)
《中國教育報》2023年05月11日第6版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lián)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212o0.cn All Rights Reserved.